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針對需求為主的人機介面設計 !

 
要設計出一款擁有確實可用的功能,而不是將所有功能特性全都塞在一塊兒的產品,是一門藝術。例如蘋果的iPhone,極具吸引力的硬體設計、更容易透過觸控螢幕來存取的媒體內容以及網路瀏覽等功能,是該手機的核心價值;而宏達電(HTC)的T-Mobile G1則藉由提供更便利的行動接取服務,鎖定了過去都必須使用行動網路瀏覽器來存取行動網路的Google用戶群。

在手機設計中,「簡單」和「獨特」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為了滿足使用者,手機開發者必須找到這些特質,以確定他們的手機設計中要包含哪些功能和應用。

設備製造商和服務供應商們往往在比賽誰能盡可能多地在手機中整合更多應用和功能。但這樣做的理由僅僅是因為他們可以做到,而不是因為人們想要這些功能。這通常導致以下結果──最終使用者將不得不在閱覽過無數的額外功能後,才能獲得的他們真正想要的。

一個例子是製造商們競相嘗試解決手機的文字輸入問題。現在,有幾種手機輸入方法,可透過不同的技術來實現,包括:硬體密鑰、觸控螢幕按鍵,以及手寫識別等。但這些方法真的讓文字輸入更輕鬆了嗎?或是他們讓使用者的經驗更加混亂?誰會使用所有的輸入方法呢?

針對多種類型的使用者,一台設備無法讓所有任何都滿意。因此,另一種方法是確定目標使用者,選定適合他們的輸入法,而且只支援這種輸入技術。例如,宏達電T-Mobile G1僅搭載QWERTY鍵盤輸入,這使其使用者介面選項看來相當乾淨整潔。

實用、高效的功能應該是行動使用者介面的標準。在設計時,有一些簡單的訣竅必須掌握:盡量減少記憶負載;視覺與互動的一致性;提供反饋;防止錯誤;為使用者提供控制功能和自由的使用體驗;使用「自然」的語言(即避免科技界的慣用語)。然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整體設計而言,要實現產品的實用性和互動性設計,就好比學習繪畫技巧。你可能已經擁有許多技術,就像畫家擁有大量畫具和顏料,但它們不會讓你成為米開朗基羅──實現產品的可用性是一種技巧,但瞭解使用者,那可是一門藝術。結合技巧與藝術,將帶來更卓越的使用者體驗。

因此,如何辨別使用者介面設計是目標用戶的最佳解決方案?設計師和開發人員往往是在「他們所期望」的基礎上開發使用者介面。這就是為什麼只有一小群「超級使用者」或「技術人員」能真正領會到電子產品的完整功能了。今天的互動介面設計師們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為想像中的目標用戶群描繪生動的使用情境,或是嘗試推敲他們的角色及個性,以引導產品開發。然而,為確保最終的設計方案能實際上滿足真正的終端使用者,設計人員可以試著使用一些技巧,例如實地研究、觀察使用者真實行為,甚至與使用者面談。這些類型的測試最好能反覆進行,甚至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就應該展開。

然而,手機介面的發展速度非常快,這意味著很少能確實進行大量研究。雖然針對目標用戶的角色及個性進行調查可以有效做出區隔,但在處理使用者需求時,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程序。因此,設計師必須能夠識別哪些方法適用於特定客戶和使用者,以便為他們解決問題。

瞭解使用者需求,將使設計師在決定為手機整合哪些功能時更加容易。例如,蘋果iPhone的賣點是非常具吸引力的硬體、易於使用的媒體和網頁瀏覽,而且只使用觸控螢幕來輸入文字──雖然比起硬體按鈕它有點不太方便。而宏達電T-Mobile G1則藉由提供更便利的行動接取服務,鎖定了過去都必須使用行動網路瀏覽器來存取行動網路的Google用戶群。由於G1手機擁有T-Mobile針對Google服務所提出的平面數據服務計畫(flat data plan),因此G1的使用者不需要同步或進行備份,因此這一切都將自動產生。此外,為了使G1上的多任務處理更加順暢,當使用者啟動任何任務時,其他應用程式都會無縫地暫停或重新啟動。這也意味著該手機不需要專門管理執行任務的使用者介面。

銷售一款不具有大量新功能的產品是一項嶄新的挑戰。對手機產業來說,好消息是當談到要設法將現有功能「歸納及整理」時,仍然有許多創新空間。與其拼命地添加新功能,不如選擇更好的投資方法──提供功能簡單、與眾不同,但能滿足使用者的產品。

作者:Dan Gardenfors
資深概念設計師
Dan.Gardenfors@tat.se
The Astonishing Tribe (TAT)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