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 ! Handel home

顯示具有 我思故我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我思故我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魔球 一部好電影 說明 態度才是成功關鍵!

一個顛覆產業傳統 的企管故事 ! 
它告訴我們 遇到事業的困境及瓶緊時 得試試抽離現實 逆向思考 !
最重要的是自信! 成功機會雖低 但是人生總有些值得一搏的 不為成敗
只為自我實現 ! 態度才是關鍵!

《魔球》,班奈特米勒
《魔球》
棒球場上,小球隊的資源少,往往優秀的球員都被大球隊用高薪買走,在這樣的情況下,主角比恩如何用較少的資源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隊伍出來,這部電影就是在講這樣的故事。主要演員布萊德彼特、喬納希爾演技都很不錯,故事也相當流暢,值得一看。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恐懼將會成為生產力" 是指啥?

"恐懼將會成為生產力" 是指啥?

有朋友問我 ! "恐懼將會成為生產力" 是指啥
我說 :  你不懂?  那你真是不懂恐懼

我當年專三去暑修打工 住外面附房租後 沒錢吃飯
不敢回家拿錢 每天早上吃一個饅頭 !
剩下的就是大夜班 12:00 時吃公司提供消夜
我得吃三大碗 因為每天只有這一頓免錢的
我沒錢挨餓過!  我了解何謂恐懼
沒錢 後 生病 吃飯 的恐懼
那會使驅使人願意去做一切的事
提高自己的產值 那就提高生產力
很多人從事某些工作賺錢是被逼的
比如出賣尊嚴當小姐 !
冒生命危險當煤礦工 !

這些都是源於恐懼 對經濟貧乏的恐懼!

  懂的恐懼的人 才懂的免於恐懼的幸福 !            
  而這是當今許多台灣人不懂的, 所以台灣人不懂的幸福 !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短短的21個字,卻道盡天地間各股力量互動及成長的現象。
    和德國唯心主義大師黑格爾的「正反合」辯證思考法雷同,老子的道也隱藏有「相
反相成,循環反覆」的兩大層次。宇宙萬物是由相反對立的各種型態所構成,這種相對
立的型態,其實也是相輔相成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醜、善惡其實也是
相對而相成的,是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這種相互對立、相反相成道理,也是循環反覆的。例如春、夏、秋、冬,陰、陽、
寒、暑都是互換互生、自然運行的季節常模;運用於人生上,便是強弱互見、吉兇易勢
的大道,《易經》上的「剝極必復」、「否極泰來」所講的便是這個道理。
    既然一切是循環相生,則弱必生強,強必轉弱,弱是強的成長基礎,強也會反成為
轉弱的起點。因此,老子強調「守弱」,弱者道之動也。
    柔弱者所以能勝剛強,在於弱者較容易「存活」下去,顯現柔弱面,使其更易於保
存生機,這也便是所謂「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的道理。
    隨著時間的發展,原先的弱者會轉為強者,但變強以後,又可能趨於弱,如何使自
己永不轉弱,也就是老子所謂的「守弱」之道。
    守弱的要訣,老子主張謙下,虛懷若谷,永遠努力找出自已的弱點,便可以維持住
「轉強」之勢。不讓剛強之氣顯出來,反而可以長久維持住內部的強韌。《行銷戰爭》
一書的作者賴茲,對市場上擁有強勢的企業建議,要不斷自找麻煩去發現自己的弱點或
缺點,這是強勢企業經營上最重要的法寶。
    天上最柔弱者為風,遇到薄紙阻礙,也會因而轉向,再小的縫隙也會屈身而過。但
等到累積的力量成為颶風時,則拔樹倒屋,無堅不摧。只是颶風一旦從海上登陸,也便
是它轉弱到消失的時候了。
    地上最柔弱者為水,任何再微小的阻擋,都可以改變其方向和形狀。在圓形容器中,
水是圓形的,在方形容器中,水則又成為方形,似乎是最沒有自我主張的東西。但一朝
積成洪水之勢時,則再巨大的巖石也都難擋其勢。
    然而一般弱勢之人,卻很難懂得這層道理。通常很少人能忍住弱勢,反而急著想要
強大,以致常冒險亂闖、亂投機,因而惹來提前敗亡的命運。
    有的人在弱勢時,固然能堅忍不拔,但只要累積力量到達成功後,便又急於表現自
己的氣勢,而忽略了強必轉弱的危機,以致難逃敗亡的命運。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缺省值" ? 是啥東東? "Load Default" 翻成如此語意不清 還真缺德!

"缺省值",應該是 中國 用語,也就是Default 值的意思,
一般BIOS要回復成初始設定值,就叫做 "Load  Default"。
所以"缺省值"就是一般初始設定值的意思,出廠就設定好的固定值,通常是最穩定的設定值。

就是 所謂 Power On "啟始值" ,  翻成如此語意不清 還真缺德!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我思故我在] " 理論 是最低的技術標準"


如同有句話說 "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 一樣  
我感覺 " 理論 是最低的技術標準" 

很些人做事 都將理論掛在嘴邊 做為一切處理問題的 準則 ! 有時看來很牽強 牛頭不對馬嘴 
說一大篇理論 , 做卻跑出一大堆問題 ! 可見說不能解決問題 不如多做! 

"理論"
本質上並不是不好 ! 它應該是 嚴謹的推論 全面思考下的產物 本來也就應該經得起考驗 !
但優點如此 或許缺點也如此 "不能理解的", "無法說明的", "有憑無據的", "疑慮不清的" 都得排除
以增強"理論"本身的完整性  悲觀一點說 它有條件性 侷限性 請該用在事物 工作 或 學習 的起始階段
給我們正確的方向 是指標不是道路!

"技術"
是做才能感悟出來的心得 有了基本的概念 甚致勇敢點的 去探索自己的疆界(ps: 我強調是自己的 因為每個人經驗能力不同問題也不同)  累積經驗 就會形成 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模糊點的變成直覺 但不論如何它得要有效 於成本 或時效上應該是要最佳解 不然就叫"方法" 不是 "技術"

有時於實務工作上 遇到問題 措折 失去信心 時 我們得找 "理論" 做反省思考的参考 但它是配角, 解決問題才是主角 是個安慰劑 用多了太執著 變成"安眠藥" 讓我們創造力睡著了 失去探索 極限的勇氣跟能力
 畢竟 技術 是做出來的 不是 說出來的 世界上大多先有技術 才歸納成 理論 ( ps :  先進物理不是 比如相對論 應該沒人見過 質能轉換還活著) 

老是拿"理論" 當作無能解決問題 技術不佳的遮羞布 !
降低解決問題機會 也失去成長學習的能力 不是理論的錯 是你誤用了它
因為 " 理論 是最低的技術標準"  是保守 不是積極 !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我思故我在]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 李遠哲 (ps:筆者 受到這篇鼓勵 而去考研究所)

PS:有很多人問我 七老八老還要去考? 考上又如何?

      其實不為什麼! 就是好奇!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 李遠哲

研究所和大學的差別:大學所學的是人類已知的學問,研究所要探索的是未知的學問

我過去三十二年在美國的大學真正的工作是培養研究生,從1968年開始當教授,在芝加哥及柏克萊的26年�,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最欣慰的是對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有些貢獻。我是化學物理領域的教授,你們若到美國各大學去訪問,常會遇到我的學生,若問說那個實驗室培養最多化學物理的教授,答案一定說是我的實驗室。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下一代,我是花了些心血。  

記得以前每年九月,總會有很多的年輕學生來到加州大學,有的想研究化學物理的學生,對我的題目很感興趣,就會來和我討論幾次可能的研究題目。每年我都收二至四位學生,剛開始時,這些學生總是要我告訴他們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做。而我總是老實地告訴他們,如果我知道要怎麼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早就做了,這些問題不會留到今天給你。因為我們各大學做的較好的教授,真的是走在知識的最前面,每天都在推動知識的前進。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可能知道該怎麼走,但並不清楚應怎麼做。

新的研究生剛到研究院時,是需要有些調適的時間,要認識自己要做的研究工作是會有很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是要去未知的世界走出一條路。面對新的同學,我總是告訴他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但是我不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法。大半的同學都覺得很奇怪,到好大學、跟好教授做題目,但剛開始時卻什麼都不懂,這其實是常發生的事情。我以前每次和我的指導教授討論,教授所能提供的也很有限,有些提供的也不是很好的構想,甚至根本理念有錯。研究生將會看到自己 教授一起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教師可能懂的不會比研究生多,但在其他方面則不然,教授經常知道以前為什麼沒有走通,以後要怎麼走,而這種經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研究所開學時,我都會感到大學部的教育和研究所的教育有很大的脫節。最大的原因是明明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很有限,人類到現在也還是無知的,僅管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有滿腦袋的學問,但對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只是一小部分。當中學的老師們急急忙忙的把人類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應告訴學生還有許多是未知的,說那些事情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很多研究生習慣接受人類累積的知識,以為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相當完美的或人類的知識是很多的,會忽略以前所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中、小學教小孩時,應以好奇、探討為原則來帶動學習,才是對的教學方法。若是在學校時只有灌輸,即使小孩是天生的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以為該知道的已都知道了,好奇心就沒有了。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時,到研究所時,探知的動力已被磨損殆盡了。

 

「訓練」是重覆學習已知的事以做的更快更好,「教育」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未來的問題前兩年,我曾經因為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工作而到全省各地作巡迴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多是針對國中、國小的義務教育而講的。在演講中,我常提到教育改革要政府解除對教育過多的管制,學校要能自主,真正要改的目的是要把每位學生培養上來。我們目前的教學,只有一個方向,一個進度,會造成有些學生跟不上,以為自己這�不行、那�不行,而失去前進的力量。

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常常沒有把「教育」和「訓練」這兩件事分開,教育是教一個人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若是要訓練一個技術工人,則要重覆訓練。比如說做腳踏車,相同的時間內,熟練的人可以做六部腳踏車,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訓練是已知要如何做的,做的更快,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比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角動量、散射角度,我可以講的很清楚,你們也會瞭解。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有些乖巧的人,可能很快會把習題做出,有些人可能要很久,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但較快懂的人,也許成績、分數較高,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

就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光是懂沒用,不能快則考不好。我們不是讓學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若是做過、有印象的題目,則會考的很好,否則考不好。從國小起,學生都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不是受教育。學校在訓練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而這些問題都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學做的快,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小孩很聰明,所有的問題都會解,但在台灣的國民中學�,卻是位後段班的學生,因為考試時,解題太慢。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老師每天稱讚他。這是因為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練。在座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若到了研究生還不改過來的話,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前途會很暗淡。「教育」和「訓練」的差別,在研究生的階段特別重要。

激勵學生學習的最佳 方法是 教授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成功的經驗、研究群間經常共同討論、彼此學習我在1967年到68年間曾在哈佛和賀胥巴哈(Herschbach)教授一起做研究工作。在1971年時,我到芝加哥學教書,賀 胥巴哈 教授來芝加哥大學講演。當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遠哲,你們六Ο年代時,做科學研究的動機是熱情,但現在七Ο年代的學生,把它當作一個工作看待。」他一直看著我,表示很懷念在六七、六八兩年我們共同擁有的好日子,而覺得現在的學生已遠不如以前。但我告訴他,我到芝加哥大學之後,發現這�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即使到了1974年,我到柏克萊之後,我的學生也都很努力,他們都日以繼夜的做研究。

 

有位柏克萊的希柏格(Seaborg)教授告訴我,在我搬到Lawrence Berkeley Building78之前,下午五點鐘,所有的燈就暗了。而我到了之後,每天晚間燈火通明,學校有了新氣象。因為我對科學是滿懷熱誠的,學生跟著我做。而希 柏格 教授晚上不回實驗室、週末也不來,他的學生也不會回去。過了幾年後,我去德國拜訪一個研究所,有位教授也對我說類似的話。說他的學生每次休假回來,第二天就討論下次去那�休假,也許他應要把他的研究經費給我,因為我在美國這麼努力。我告訴他,如果你常常在實驗室,學生就不會一直在計畫下次的旅行到那�去,而是計畫下一個實驗是怎麼做的。若是教授保有年輕時的熱誠,想必學生會跟著走的。所以當很多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時,該檢討自己是否變老了,是否花較少的時間在做科學研究,若每天在未知的世界奔波探討的話,我想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一道走的。以身作則,學生不但會跟著你,有時會跑的更快。

此外,我們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努力往前,千萬不能如我們在國小或國中時一樣,所有的教導只有一個進度,一個方向。老師一直說你這個不會,那個不會,一直說你不行,你不行。學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地方,而非一個失敗的地方。學生要成功才會往前走,這在設計題目給研究生時即要注意,因為研究生在四、五年之內要離開,若頭幾年沒有結果,很容易失去信心,讀不下去的。

英國的情形就常是如此,因為英國的學校獎學金只有三年,時間到了,給學位就走。我曾收了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他有很好的推薦信,也非常聰明,但他以前的論文題目做不出來。我因為知道他沒有成功的經驗,馬上設計一個實驗,讓他有成功的信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需要幫助,特別在最困難的時候,更要提他一把。

我在美國努力那麼多年,也不知自己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只是看到很多學生滿懷熱誠進來,滿懷熱誠出去。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位挪威來的物理系學生,在博士論文之中對我表達感謝之意,而對物理系的指導教授,只提寥寥數語。他說他在我的實驗室�,能儘情享受研究科學的熱情,並經常和大家一起討論。教授能常和學生在一起,關懷他們、一起討論是很重要的。

 

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成就的人,比指導學生研究的方向更重要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後,前後陸續做了八、九個很複雜的儀器。若所有的儀器我都自己做,大概三個月可以做一個出來。可是我要學生做,他們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畫機械圖都不會,很多事情都要慢慢教他們。從功利的觀點看,教學生做實驗是不會比較快,同時,一個研究生常常到了可以做實驗時,就已寫好論文,要說「再見」了。

但從人才的培養及享受來看,沒有什麼可比看到年輕人學成的感覺更快樂。我常向年輕的教授說,多花些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實驗,雖然表面上自己浪費時間,但長遠看來,對自己發展及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們不知的未來世界,在和學生摸索、討論的過程中也不一定能解決。但若是 教授耐心聽,指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學到不少事情。重要的是,一起做科學研究是很有趣的。學生剛開始時,常提出一些很笨、不合理的問題,經過幾次解說後,就慢慢地提出很好的問題,變的很能幹。

啟發學生比指導學生方向更重要的。 我最不喜歡看到有些老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常要學生做很多事。在英 教授的領導下,可能學生可發表很多文章,為指導教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很可能沒有學到什麼。我一定會讓我的學生有主導的機會,而不是我的一雙手去推動我自己的工作。

每次教授要學生做一件事,都應以身設想,是否自己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如此做。當然若是學生自己願意做的,有自己的構想,又是另當別論。此外,要培養學生就要有責任為學生營造很好的研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包括大環境及小環境,大環境是一個大學、一個學院的環境,小環境則是一個研究室的風氣。我到過美國很多大學,每次講到芝加哥大學,都很懷念。因為該校不大,教授之間很多討論。

在創校時,洛克斐勒先生就說這是所研究大學,教授不但要教書,也要做研究。每年三個學期,總有一個學期可以不教書,專心做研究。每個教授中午 都在 教授餐廳吃飯,彼此常常有很多各種學科的討論及活動,感覺這是個學者的社區。

而到了柏克萊的化學系時,規模很大,什麼都有,但也因此減少 和別的 教授溝通、互動的機會。對一個研究室來說,研究生之間要如何坐在一起討論,把自己的困難講出來,也從別人學到一些東西,是教授很大的責任。

此外,一個教授在收了研究生之後,也應負起營造一個環境,讓研究生可以有毫無牽掛地做研究,這包括有足夠的錢可以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不要有太多錢去煩惱要如何花。也就是說,收入可以到吃住都沒問題,但不能到每星期都去聽歌劇。

此外,我們要讓年輕人多接觸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並和他們討論學問。如此可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並知道有成N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遠見?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大的成就?年輕人一定會發現,即使很有成就的人,談了之後,也覺得不怎麼樣。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一定可以做的比他們好,這也是和名人接觸的另一優點。

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 在過去幾年內,有些美 國的 教授朋友告訴我,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能力是一步步學來的,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驗所得的題目,若學生覺得 那個 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我們科學所知道的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但年輕人慢慢地就知道如何解決。

學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記得我在台大化學大二時,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不懂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強力弱力的一些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我也曾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想解決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決的問題。

對於好高鶩遠的學生,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了解,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是一步步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到二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若要一步跳上去,可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每一萬個人中,有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研究工作,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把每個研究生當作將來要做研究工作的人。

我國每年增加約二千個博士,包括有一千兩百位從國外回來及八百位 國內的 博士。不應是每個博士都做研究,很多人可以投入實務工作或是生產界,學的技能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教育界國小、 國中之 老師,政府界的環保工作等等也都很好。真正研究工作人員,應是真的對研究有興趣的人,讓這些人可以沒有失去工作的憂慮。

有一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原本父母親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要把他送給別人養。但他為了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中,向父母親說「我可以不吃飯,喝水就好,不要把我送給別人。」後來他母親也因此沒有把他送給別人。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則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錢賺少一點沒有關係,沒有飯吃的時候,喝水就好。因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有成就會受到鼓勵,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不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則真正做研究的人可能越來越少。有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得獎時說,學校對我很好,給我做研究,給我錢,又給我好學生。我的一輩子渡過了很興奮、很快樂的日子,再也沒有什麼比做研究更高興的事。對於真正對科學工作有興趣,而且又能做出貢獻的人,從事研究工作,在人類未知的社會走出一條路的,也如同在原始森林中漫步、探索一樣,是那麼的有趣、值得的。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現在進行式]勞動合同法上路 台幹驚爆失業潮


自評: 其實這一切發展都是合理的 "世界是平的"  一書內說的這是場全球的競爭 
         得有全面的視野 才能保有競爭力 慎選自我的發展策略 !

 
勞動合同法上路 台幹驚爆失業潮
 
撰文 / 張育寧
 
中國勞動合同的衝擊,預計3月就會顯現,許多中小型台商,將被迫外移或關廠歇業,尤其華南情勢最嚴峻,連帶使得大陸台幹的失業潮,呈現山雨欲來之勢。

2007年之前,程先生從來沒想過,自己竟然成為中高齡失業的一員。

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回想20多年前,大學文憑還很吃得開的時候,頂著國立大學國貿系學位,他很快就在一家頗具知名度的紡織廠找到工作,一路順利晉升。

10年前公司到大陸設廠,程先生是第一批過去的台幹。在東莞5年,工廠從一片荒蕪的田地,發展到規模5,000名員工的中型企業,他也從青年步入壯年。在大陸當高級台幹,一呼百應,他以為可以這樣一直做下去,直到領退休金回台灣養老。

沒想到2002年,公司調整人事,程先生的職位被一位年輕的大陸幹部取代。拿了資遣費,他不敢回台灣,在大陸晃了幾個月,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型工廠,正好需要一位具備大陸管理經驗的台籍幹部,這才順利重回職場。

5年來,他比以前更認真管事,卻在去年再度被資遣。這次的原因,是因為台資小廠不敵大陸廠削價競爭,決定轉往越南發展。這次帶去的創廠幹部,除了兩位台幹之外,其他都是大陸幹部。

45歲的年紀,在大陸生活了10年,程先生返回台灣,人脈早就斷了,也不敢和朋友聯絡,只能每天到就業服務中心報到,等待適合的職缺,順便和就業輔導員吐吐苦水。

老台幹日子更難過了!
和程先生比較,李小姐的境遇也好不到哪裡。1996年帶著在台灣打拚10年存下來的資本,和朋友合夥到大陸開了一家小型家具工廠,頭幾年賺了一點錢,但2005年之後,不敵陸資廠削價競爭,去年10月終於關廠歇業。

50歲的年紀,不管是要東山再起,或是另謀高就,都像隔了一座大山,怎麼也翻不過去。在大陸待業半年多,求職信丟了又丟,有回音的只願意給短期約聘工作,更多的是委婉拒絕。李小姐就算肯屈就低階工作,業主不只質疑她的年紀,也擔心開出的薪水無法久留她。

一位在大陸經商20年的台商說,類似程先生和李小姐的遭遇,每天都在上演,他們早已見怪不怪,只能警惕自己,千萬不要變成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但是「今年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後,只怕我們這些老台幹,日子更難過了!」

新法上路,台籍幹部人心惶惶,莊周企管顧問總經理周昌湘直言,「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可能讓很多台商立刻面臨倒閉危機,受牽連而失業的台幹人數,保守估計至少在千人以上。」

新法上路 勞動成本增加2成
過去中國以廉價勞力吸引外資,雖然1995年推出「勞動法」,對勞資雙方權利義務進行原則性規範,但在招商引資的壓力下,地方政府分別自行制定勞動法規,給予外資彈性空間,勞動主管機關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起飛,不管中央或地方政府,如今已不再無條件接納外資,而是以各種法規限制,淘汰實力較差的外資企業。周昌湘表示,「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勞動合同法,就是從勞動市場開刀,進行一場企業淘汰賽。」

相較於舊勞動法,新的勞動合同法大幅強化對勞動者的保障,適用對象也擴及所有工作者。中國政府認為,這是社會與法治進步的一個里程碑,但對中國境內企業來說,卻立即面臨成本大幅上揚的嚴重衝擊。

許多中小型的傳統產業台商,靠著低勞動成本維持競爭力,一旦勞動合同法上路,連生存都會受到威脅。

周昌湘表示,台商為了規避社會保險、地方人頭費,招工時習慣把員工人數「以多報少」、壓低勞動成本。以社會保險為例,很多東莞台商的員工投保率只有60∼80%,而且投保費用打折。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後,台商必須和勞工簽訂勞動合同,社保投保率100%,費率不能打折。
「光是這一項,勞動成本至少增加1∼2成,而且,勞動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比例越高,受影響程度越深,」周昌湘說。

華南衝擊力度超過華東
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的衝擊力度,隨地域而不同。

改革開放初期,華南經濟基礎差,法治化也不如華東,為了拉攏外資,地方政府官員給台商相當大的方便。但工業總會常務理事洪寶川指出,「勞動合同法是國家級特別法,就算地方政府想通融也不行,華南地區集中大量傳統產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當地便宜的人力是台商唯一的競爭利基,勞動合同法等於判了這些企業死刑。」

對照於華南,蘇州、昆山、上海等華東地區台商,對這次新法實施,反應比較沒那麼激烈。但周昌湘大膽預估,「不出半年到一年,(華南)東莞可能有一半的中小型傳統產業台資企業,將會面臨倒閉危機。」

企業淘汰賽吹起號角
「勞動合同法」激起企業淘汰的巨浪,但在專家眼中,這其實是中國市場走向正常化的一個必經過程,問題在於台商能否跟著市場一起進步,以合理的企業經營手法維持永續競爭力。

周昌湘認為,仔細審視這部新法,對勞資雙方非常公平,若勞方未盡義務,資方也可以依法解僱或要求賠償。而且,許多歐美國家對於新興的人力派遣,都還來不及立法規範,大陸的勞動合同法中,卻有專章處理,「堪稱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一部勞動法規。」

周昌湘說,「如果一部新法上路,企業經營就出問題,代表這家企業本來就沒有競爭力,被淘汰只是遲早的事情。換個角度來看,這部新法其實是幫合法經營的優質企業,打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勞動合同法上路、加上各種租稅優惠取消,從去年開始,大批台商紛紛轉往工資更便宜的越南設廠。但勤業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賴文平提醒,「如果只是追逐低勞動成本而轉移到越南,而無法從技術、管理面提升企業經營成效,那麼總有一天還是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勤業眾信顧問曾文雄也說,「這是一部毫無漏洞的特別法,台商唯一的應對之道,就是趕快回去檢查公司的勞動僱用,是否有違法的地方,馬上改過來,不然就只好收掉公司回台灣了!」

either資遣or轉戰越南
勞動合同法上路,台資企業撤走或倒閉,將有為數可觀的台籍幹部面臨被資遣、或被迫轉戰東南亞的窘境。

周昌湘表示,「90年代到大陸開疆闢土,現在走入中高齡的老台幹最危險,一旦被資遣,要回台灣拉不下臉,要留在當地也找不到工作,只能變成『台流』。」

和最近5年到大陸工作的年輕一代不同,老一輩台幹當初到大陸時,市場混亂,必須靠著人際關係的非正式手法,來解決企業經營遇到的麻煩,「在20年前這絕對是一個好的台幹要會的,但市場會成長,人如果沒有跟著成長,就只能被淘汰,」全球專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莊昆明分析。

「很多台幹習慣以不合理的方式對待大陸勞工,不願融入當地文化,一旦當地人才成熟,這些眼高自傲的老台幹,很快就會被取代,」莊昆明說。

失業台幹 落魄返台找頭路
勞動合同法引發的台幹失業潮,雖然沒有正式官方統計數據,但第一線的就業服務站輔導員,已經觀察到這股趨勢。台北市就業服務中心站輔導員張美鈺表示,「去年8月起,開始陸續有失業的台幹或台商,到我們這裡尋求就業輔導。他們通常缺乏電腦技能,英文能力也不足,卻對工作設下很多條件。除非他們在台灣還有人脈,否則再就業的可能性不高。」

周昌湘提醒,「想要在這波企業與人才淘汰賽中存活,與其花時間質疑執法可行性,不如趕緊重新審視自己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只有跟上市場進步的速度,才能永續生存。」

勤業國際法律事務所長賴文平:
如果只為追逐低勞動成本而轉移到越南,無法提升企業經營成效,那麼總有一天還是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
慎選人才 何懼勞動合同法?

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指出,大陸的新勞動合同法,對企業人事成本的增加是不爭之事實,而且罰則相當嚴厲。企業若用人不當,解僱勞工必須付出可觀的經濟補償,因此「慎選人才」是根本的因應之道。

翁靜玉建議台商企業,應該善用測評工具,建立用人常模與標準,一來可挑選出具潛力、志同道合的人才,二來可杜絕晉用不適任人才,造成經濟補償金遽增、人事成本浪費。

翁靜玉指出,勞動合同法對人力派遣有諸多限制,企業如果想節省薪資成本及法定人事成本,不如以建教合作(崗位培訓)的方式,運用中國的在學生資源。企業可向學校提出獎勵措施,使其成為企業外部的recruiter,甚至有計畫地到偏遠內陸學校,進行人才綁樁。不過,建教生必須嚴選,運用測評工具建立用人標準,絕不可照單全收。

勞動合同法重點掃描
•強制性勞動合同
企業招工就要簽約,招工滿1年未簽約,必須償付2倍工資賠款,同時視同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而連續訂立2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後,續訂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可要求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試用期
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試用期工資不得低於勞動合同約定工資80%。

•經濟補償
勞動合同終止,必須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年資6個月以下支付0.5個月工資;年資6個月∼1年以下支付1個月工資;年資1年以上,每滿1年支付1個月工資。

•工會角色
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與重大事項(如工時、休假、勞動紀律等),在制定或修改時,勞方有權參與協商。若有勞資爭議,工會有權介入協助勞方爭取權益。

•人力派遣規定
派遣勞務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同時,企業不得設立派遣單位,為自身母、子公司派遣勞動者。

(本文轉載自Career雜誌第382期)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密室電影院]滄海一聲笑


滄海一聲笑

滄海笑,滔滔兩岸潮,浮沈隨浪記今朝。
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煙雨搖,濤浪淘盡紅塵俗事知多少。
清風笑,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癡癡笑笑。

mp3 play online!
http://www.cie.ksvs.kh.edu.tw/spirit/%E6%BB%84%E6%B5%B7%E4%B8%80%E8%81%B2%E7%AC%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