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 ! Handel home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音樂檔案的格式

音樂檔案的格式

數位音訊檔的格式分兩大類:
1失真性資料壓縮(Lossy Compression)
2無失真壓縮法(Lossless Compression)

數位化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產生了許多因編碼(Encode)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多樣化格式。常見的音樂格式有WAVCDAMP3WMARA/RM/RMXMIDIAACOGGFLACAPE
CDA(CD-Audio)是一般音樂CD所使用的格式。通常會先以WAV格式來儲存音訊,在逐軌(Track)壓製或燒錄在CD上。如果CD上的音軌並沒有受到破壞,大多能以軟體的方式將其還原成WAV格式。
FLAC(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和APE是近年非常受歡迎的格式,因為它們不像其它編碼會以破壞性資料壓縮(Lossy Compression)(常稱其為「有損壓縮」)的方式來儲存音樂訊號,去除人耳較難分辨的頻率,而導致訊號無法完整還原成原始的樣子,使得播放出來的音樂會失真(Distortion)。而 FLAC 和 APE 就不同了,它們採用無失真壓縮法(Lossless Compression)(常稱其為「無損壓縮」),不會破壞原有的音樂訊號,能將訊號資料壓縮為原本的一半,經過解碼(Decode)可還原出原始的訊號播放出來。

Y世代工程師沒聽過的…

Y世代工程師沒聽過的…

科技日新月異眾所皆知。曾經在一、二十年前風靡一時的先進產品、服務或規格,如今可能早已退流行或看起來古怪地令人感到逗趣可笑。
舉例來說,首款成功商用上市的「可攜式電腦」──當時甚至還沒有筆記型電腦(laptop)一詞呢!──是1981年推出的Osborne 1,它大約有24.5磅重(約11.12公斤),當時售價1,795美元,以今日幣值換算約為4,700美元!蘋果電腦Newton則是首款掌上型電腦(或稱PDA),搭載的336x240畫素反射式LCD以及手寫辨識功能在當時已令人讚歎不已。這款產品要價700美元,在1993年時開始出貨。
由於產業步調變化迅速,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些常見的科技用語一下子就被遺忘,或幾乎在同一個世代內迅速地被淘汰,儘管這些科技用語或詞彙曾經是具有電腦專業的工程師每天都會用到的。更不用說一些Y世代工程師──根據Pew Research,Y世代(千禧世代)是指1980年代後出生者──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他們甚至對於1980-1990年代之間的科技用語不太熟悉。


(來源:Pew Research Center report)
無論他們是否瞭解以往的技術,Y世代正擁抱今日以社群為導向的技術。Pew Research在2014年3月進行的研究發現,千禧世代熱衷於採用新技術,包括行動裝置與社群媒體,同時將自已置於專屬「自我建構數位網路」的中心。
根據Pew Research的研究報告,「約有55﹪的人都受玩自拍,而且把自拍照片放在社群網站上;至今還沒有其他世代會像他們這樣做。」
不過,儘管Y世代十分熱衷於社交與行動技術,十個人中有九個認為個人資訊在網路上透露得太多,這個看法和上一世代持類似的態度。
當然,對於一整個世代的人存有刻板印象是相當冒險,而且事實上,可能有許多懂技術的工程師讀者經常瀏覽本刊,因此相當熟悉一些其他同儕不知道的上世代技術與產品。
現在就來看看大部份千禧世代連聽都沒聽說過的科技用語吧!當然,如果我們漏掉了或你曾遇到了什麼重要的技術詞𢑥,請在文末的評論欄中幫忙補充吧!
PC clone


(來源:Wikipedia)
當今的Windows PC發展大約可追溯到至少三十年前,大約在1981年代發表的IBM PC。微軟(Microsoft)為最早的IBM PC開發出3種版本的磁碟作業系統(DOS);英特爾(Intel)提供了 8086 微處理器。然而,IBM卻允許微軟將其DOS版本賣給其他硬體製造商。結果是:一個相容於IBM電腦的市場或「PC clone」市場迅速崛起。在1980年代中期,微軟與英特爾已經有能力挑戰IBM對於PC平台的控制權了;到了1990年代,所謂的「Wintel PC」也取代了「PC clone」。至於IBM,則繼續製造PC一直到2005年將PC部門賣給了聯想(Lenovo)。
Baud


(來源:Wikipedia)
「波特」(Baud)或「波特率」(baud rate)一詞最近已經很少聽到了,但在1980年代卻是製造商用來衡量數據機撥接的資料傳輸速度。根據TechTerms.com,「Baud」用於形容一個電子訊號的最大震盪速率。例如,如果一個訊號每秒改變1,200次,那麼就可測得1,200 baud。由於數據機具有每次訊號轉換時傳輸多個位元的能力,「位元/每秒」的用法便逐漸取代了baud。時至今日,經常使用「百萬位元/每秒」(Mbit/s)來描述寬頻度。
「撥號」?


(來源:Wikipedia)
撥接數據機、撥打電話……「撥號」(dial)一詞仍然是科技業界一定年紀的人常用的說法。除了少數偏遠郊區用戶還得忍受昔日數據機刺耳的撥接聲以外,如今撥接網路連線絕大多數已經被寬頻所取代,類比電視撥接選台的時代也早已成過去。有趣的是,轉盤電話早在多年前就被淘汰了,但有些人仍然習慣使用「撥打」電話號碼的說法。不過,近來隨著復古風吹起,我們還經常會在市面上看到具有復古風格的轉盤電話。
穿孔卡


(來源:Wikipedia)
如果你出生在嬰兒潮或在那之前,你可能有機會用過這種穿孔卡(punch card)。其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後期,當時就是用這種穿孔卡來記錄資料。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使得看似無害的穿孔卡成為洩憤的目標,嘲笑僵硬的紙片就像一個越來越沒靈魂、機械化與電腦化社會的象徵。穿孔卡已經從我們目前的生活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新且更有效率的資料收集、處理與儲存方式。
單色顯示器


(來源:Wikipedia)
單色顯示器仍然可能零星出現在一些場所。例如,許多收銀機和刷卡機等。但如果要看看早期PC時代(約1983年)的單色CRT顯示器,可能就必須要到電腦博物館了。根據所用的螢光粉不同,單色顯器螢幕的文字與圖形均以某種顏色呈現。在IBM相容PC的那個時代,最常見的單色顯示器就是綠色,但琥珀色和白色選擇也同樣很普遍。隨著紅、綠與藍色螢光粉的出現,以及越來越多先進複雜的用戶介面與應用需要全彩色調,很快地單色顯示器就被堆到了倉庫或甚至堆成科技垃圾了。
點陣式印表機
在噴墨(inkjet)印表機在1990年代成為消費列印市場主流以前,可是一個以點陣式印表機為主的時代。(雷射印表機雖然也可追溯到當時,但因價格相當高而主打商業市場。)以今日的標準來看,點陣式印表機真的很吵且速度緩慢,它用一個印字頭來回在頁面間移動列印。它有點像是打字機一樣,但更具有通用性,因為它利用印字頭敲打在緊貼紙張上的色帶,而能夠列印出圖形與多種字體。這項技術式微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彩色噴墨印表機日益進展與複雜化,除了在列印時更安靜以外,它還能夠印出漂亮的彩色照片——這同時也是數位相機躍升主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來源:Wikipedia)

序列/平行連接埠



(來源:Wikipedia)

電腦、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都著各種連接埠,最主要的就是USB,而曾經無處不在的平行埠與序列埠則早已不復存在。9針RS-232連接器曾經用於連接各種不同的PC外接週邊設備,包括數據機、滑鼠、資料儲存裝置、不斷電電源供應器以及其他設備。長期使用蘋果的用戶應該還記得Mac電腦的RS-422序列埠吧,它後來在1998年推出的 iMac 時被USB取代了。平行埠則主要用於連接印表機、掃描機、外接硬碟、控制搖桿以及一些早期的 MP3 播放器,不過,後來也改用 USB 、乙太網路或甚至 Wi-Fi 連接了。
電傳打字機



(來源:Wikipedia)

電傳打字機或電傳印表機,是經由各種通訊系統(包括以數據機傳送的標準電話線)印刷傳送書面訊息的電子機械打字機。雖然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古老的股票行情自動記錄收報機,但它在1970-1980年代成為各種業務普遍使用的電傳打字機。當時的報社也透過這種電傳打字機來接收電報新聞。這種電傳打字機最終被電腦終端所取代,從而減少用紙與開銷,使其更易於編輯以及共享文字,也更具有成本效益。
軟碟片



(來源:Wikipedia)

Y世代可能還用過「硬式」的軟碟片。2000年代初期的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都還附有軟碟插槽可讀取3.5吋的「硬式」磁片。其實,這種硬式磁碟片曾經有一度真的是…軟性的。最早的軟碟片出現在1960年代,它的直徑約有8吋長。到了1970年代中期的PC革命,5.25吋FDD取代了8吋軟碟。不過,5.25吋軟碟在日常的使用上也不太方便,最後在1990年代中期被淘汰了。
王安電腦


(來源:Wikipedia)

王安電腦(Wang Laboratories)是1970-1980年代文字處理終端機與微型電腦市場的主導廠商之一,但在1990年代該公司CEO兼創辦人王安博士去世後而告失敗。由於電視廣告頻繁出現,王安可說是家喻戶曉,比當時(以及現在還存在)的許多科技公司更有名。IBM PC (以及其後的PC clone)的崛起,扼殺了王安電腦的文字處理器產品線,而該公司努力打造專有PC以及IBM相容PC的業務也一蹶不振。王安電腦在1992年申請破產,後來以王安國際(Wang Global)捲土重來,但在該公司完全消逝以前,始終無法再現昔日輝煌榮景。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10 Tech Terms Millennials Don't Know,by Jeff Bertolucci)

Gartner:轉型數位企業的六階段業務模式

Gartner:轉型數位企業的六階段業務模式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 發表的年度發表《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已邁入廿周年,最新公布的 2014年版本則以數位企業的發展藍圖為主題。 Gartner在報告中指出,如何在正確的時間選擇並採用正確的技術將是企業能否成功轉型為數位企業模式的關鍵所在。
Gartner的《2014年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從市場成熟度、商業利益與未來方向等角度,為企業中負責擬定策略與計畫的人員評估了超過2,000種技術(共區分為119個領域)。今年新加入的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包括數位職場、連網家庭、企業行動資安、 3D列印及智慧機器。該報告是業界歷史最悠久的年度發展週期研究,主要針對技術與趨勢提供跨產業觀點,讓企業策略規劃人員、創意長、研發主管、實業家、全球市場開發人員及新興技術團隊在規劃新興技術組合時有所依據。
Gartner副總裁Jackie Fenn表示:「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乃集Gartner發展週期報告之大成,主打因特別受到炒作而成為注目焦點的技術,或者是Gartner認為有可能帶來重大影響的技術。企業應運用發展週期鎖定新興技術,並利用數位企業轉型的概念來預測未來商業趨勢。」
Gartner副總裁Hung LeHong則指出:「今年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以數位企業為主題,當企業開始轉型為數位企業,必須利用現在仍被視為『新興崛起』的技術。而了解企業轉型的立足點與未來目標後,不但可以藉此決定企業改革的程度,還能規劃該結合那些技術以支援企業發展。」

2014年新興技術發展週期

2014年新興技術發展週期
(來源:Gartner,2014年8月)
根據Gartner設定的數位企業路徑發展圖,目前有六大業務階段模式適合企業未來發展──第一階段:類比;第二階段:網路;第三階段:電子商務;第四階段:數位行銷;第五階段:數位企業;第六階段:自動功能。由於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刻意把焦點放在新近崛起的技術,因此多半以最後三個階段為主:也就是數位行銷、數位企業和自動功能。
數位行銷(第四階段)
數位行銷階段將出現行動、社群、雲端與資訊等各方面力量的連結(Nexus of Forces)。處於這個階段的企業必須致力以新穎且更先進的方式來打入消費族群,找尋願意參與行銷活動以強化社群聯繫或取得產品及服務價值的消費者。購買產品與服務的消費者,他們對品牌的影響力更勝以往,而且偏好以行動裝置與社群網路做為媒介。
這個階段的企業必須克服消費者影響力,才能帶動業務成長。以下為發展週期中代表數位行銷階段的各種技術:所有軟體定義產品、立體全像顯示、神經商業(neurobusiness)、資料科學、規範分析、複雜事件處理、巨量資料、記憶體內資料庫管理系統、內容分析、混合雲端運算、遊戲化、擴增實境、雲端運算、近場通訊、虛擬實境、手勢控制、記憶體內分析、活動串及語音辨識。
數位企業(第五階段)
數位企業是力量連結後中第一個階段,重點在於人員、業務與物件的匯流。這個階段的主要概念包括物聯網,以及模糊實體與虛擬世界之間的界線。實體資產經過數位化,在業務價值鏈中的重要等同於已經數位化的各種實體,例如系統及應用程式。3D列印讓實體物品的數位化更上一層樓,有可能在供應鏈與製造層面引發破壞性變革。將與人相關的各種屬性(例如生命跡象數據)數位化的能力,也是這個階段的特色之一。甚至連貨幣(其實常被認為早已數位化)都可以轉型(例如加密貨幣)。
不想侷限於力量連結階段技術而有意轉型為數位企業的業者,應留意下列技術:生物聲學感測、數位資安、智慧職場、連網家庭、3D生物打印系統、情感運算、語音轉語音翻譯、物聯網、加密貨幣、穿戴式使用者介面、消費3D列印、機器對機器通訊服務、行動式健康監測、企業用3D列印、3D掃描器及消費車用電子。
自動功能(第六階段)
自動功能是力量連結後最末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企業應有能力利用各種擬人或足以取代人力的技術,例如以自動駕駛交通工具來載運人員或產品,或使用認知系統撰寫內容或回答顧客問題。想跨入這個階段以提升競爭力的企業,應留意發展週期中下列技術:虛擬個人助理、人類機能增進、腦機介面、量子運算、智慧機器人、生物晶片、智慧型顧問、自動駕駛車輛及自然語言問答。
LeHong表示:「雖然我們已將發展週期中每一種技術都歸納到六大數位企業階段,企業不應受限於這樣的分類方式。一些動作較快的企業已開始擁抱自動駕駛汽車或智慧型顧問等先進科技,同時他們也不忘持續提升行動應用程式等與力量連結相關的領域。因此,著眼大局是相當重要的。」

2014年Computex起跑 聚焦五大主題

2014年Computex起跑 聚焦五大主題

全球 ICT 產業年度大事「2014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於6月3日至7日開跑,主辦單位表示,本屆共有1,710家廠商使用5,069個攤位,展區橫跨全台北市所有的展覽館—世貿一館、三館、南港展覽館及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本屆Computex 主打5大主題亮點:智慧科技、觸控應用、穿戴式技術、行動運算及雲端技術與服務,全新展區「觸控及顯示產品區」及「智慧科技應用區」的加入更加突顯展覽主題。運用觸控技術的行動裝置,包括手持裝置及穿戴式裝置仍為今年最具話題性的產品,此外科技業的下波機會─軟硬整合的解決方案及服務應用,也是今年展覽及論壇的另一重點。
全球第二大手機晶片廠、第四大IC設計廠聯發科技(Media)今年首度參展,展出穿戴式裝置、數位家庭、無線技術及物聯網等多款解決方案。Acer全力發展「BYOC自建雲」,布局可無縫接軌PC及行動裝置的開放式雲端平台,迎接物聯網的龐大商機。華碩則將秀出以非常極致、創新為概念打造的筆電、平板和智慧手機等全系列新產品。
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亦將首次登上電腦展高峰論壇舞台,與宏碁董事長施振榮、ARM執行長Simon Segars、亞馬遜雲端服務公司亞太區董事總經理Shane Owenby發表主題演講。
本屆科技趨勢論壇則融入現今最火熱的巨量資料(Big Data)、物聯網(IoT)及科技創新(Technology Disruption)等主題,另邀集廣達、Cisco、Salesforce.com、HGST、NXP、Intel、Ford、Broadcom、STMicroelectronics等企業高層分享最前瞻的產業觀察。主辦單位外貿協會表示,展覽主題及趨勢論壇的議題設定「軟硬兼容」,旨在倡導業界在軟硬體整合上投注更多新思維,提升科技業創新能量。
Intel亦於展覽首日辦理論壇,過去在PC產業叱吒風雲的Intel為搶攻行動裝置領域,結盟台廠拓展Android及Windows兩系統的手持裝置及穿戴裝置市場,今年COMPUTEX期間將由總裁Renee J. James來台開講,是歷年來COMPUTEX期間Intel來台最高層級。
Microsoft則選在今年COMPUTEX正式宣佈9吋螢幕以下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Windows免費授權,以提振Windows系統手持裝置市占率。
廠商與新產品雲集的COMPUTEX TAIPEI,本屆預計吸引超過3萬8,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買主,是ICT買主眼中年度最重要的採購平台。展覽期間將辦理一千多場次採購洽談會,重量級買主如Siemens、Toshiba、美國消費電子零售龍頭Best Buy、美國前2大電腦零組件經銷商MA Laboratories、歐洲第3大家電製造商Arcelik、中東歐地區規模最大之ICT經銷通路AB S.A.、法國電子商務網站PIXMANIA、中國大陸海信集團、京東商城及百度等。
外貿協會有感於近年ICT產業及銷售通路變化,今年特別擴大邀請電信業者來台採購,並規劃辦理「重點市場電信業者採購洽談會」。此外,中國大陸面板採購女王──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白為民將首度於電腦展期間率團來台,參加「海峽兩岸顯示產業合作研討會」並參觀電腦展、拜訪台灣供應鏈廠商,可望帶進更多合作動能。

2014年中國十大策略性技術與趨勢

Gartner:2014年中國十大策略性技術與趨勢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 公布2014年中國十大策略性技術與趨勢,這些技術與趨勢將成為中國CIO在追求業績成長及在數位化時代中保持競爭力的考量重點。
Gartner表示,這十大技術與趨勢顯示中國目前採用的技術,以及這些技術的成熟度與受歡迎程度;據最新預測,中國企業2014年在技術產品與服務上的支出將達到1,406億美元。Gartner 定義的策略性技術為未來三年可能對企業造成重大影響的技術,而構成重大影響的因素包含為IT技術或業務帶來巨變的可能性、大量投資需求及延遲採用的風險;策略性技術可能是已成熟或/和已廣泛使用的既有技術,也可能是能夠為策略業務優勢提供機會的新興技術。
Gartner首席分析師鄧雅君表示:「中國是一個極具潛能與競爭力的巨大IT市場。中國的技術趨勢與全球其他地區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於其特殊的市場情勢而略有不同。中國的企業在技術採用上處於不同的階段,某些成熟企業屬於技術使用的先行者,而某些企業仍處於早期的評估階段。」
鄧雅君進一步指出:「儘管我們已定義出中國公司應納入其策略規劃流程當中的十大技術,這不代表企業必須採用和投資我們所列出的全部技術,而是應於未來兩年之內就這些技術能否符合其預期需求做出審慎的決策。」Gartner列出的2014年中國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包括:
1. 行動裝置多元化與管理
BYOD的迅速導入使得企業行動策略變得更為複雜,且更富挑戰。至2018年,隨著各項裝置、運算方式、使用者情境以及互動模式的成長,管理這些多元化的設備將成為企業CIO的首要策略目標。在中國,CIO面臨更為嚴峻的情勢,肇因於此一地區低階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而形成更快速的裝置汰換週期。
另一個顯著的差異則源於中國的員工文化,他們傾向於工作較長時間,並且有將工作與生活日趨混淆的趨勢。
2. 行動App與傳統應用程式
行動APP與各項應用程式於2014年將持續成長,並且沒有任何的跡象顯示此趨勢會減緩。對行動服務的強烈需求帶動成長,也使行動服務跨越了早期訊息傳遞與資料取得的階段,為消費者和企業帶來各項新功能。
隨著藉由行動裝置探索世界的普及,中國企業嘗試新的互動技術,例如: QR Code、音訊、虛擬實境(augmented reality)及手勢等,其中配備有QR Code的NFC已成為最流行的技術。企業不斷加快在行動應用方面的投入,並試圖成為技術先行採用者,包含銀行與航空公司,皆已為消費者及員工推出各項行動APP,像是行動銀行、自助登機服務及客艙服務。
3. 社群商務
社群商務係運用社群網絡與社群媒體進行銷售及交易。近五年來,中國在社群商務的發展大幅領先西方同業。在美國與歐洲,最常見的應用為商品評測,其在社群購物及社群網絡商務能取得的成功極為有限。反之,中國則由社群網絡商務主宰了整個市場,騰訊QQ、騰訊維信和新浪微博已成為企業在中國運用來推動社群商務的三大主要社群網絡。
4. 萬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Gartner預測,物聯網裝置將於2020年成長至260億台,物聯網產品與服務供應商將創造逾3,000億美元的邊際收益,且絕大部分在服務領域。中國領導企業大力支持及鼓勵以使中國成為物聯網發展的先驅。
中國政府也發布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以實現物聯網的創新,並明定九大領域為政府投資的重點應用項目,包含: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物流、智慧電網、智慧醫療、智慧家居、智慧運輸、智慧城市與管理,以及智慧環保。
5. 混合雲與IT即服務仲介
混合IT為雲端運算世界裡關鍵的營運模式。隨著愈來愈多雲端運算服務的興起,可為企業提供更有價值的混合雲IT管理的服務仲介亦將隨之成長,這樣的服務仲介能夠確保企業在雲端提供選取、營運、支付體系、整合、資安及法規遵循能發揮最大的效率和效益。
多數的中國企業已開始運用雲端運算,同時他們的使用者也逐漸接受這種新型態的運作模式。但由於某些內部及外部的因素,中國企業尚未成功建置混合雲的IT環境。儘管如此,Gartner預期,對混合式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會在未來三年內更為強勁,迫使中國企業採用各項技術以在混合IT的架構內確保、管理及管控各項解決方案。
6. 雲端/用戶端架構
高速成長的智慧型手機銷售量,和行動裝置與品牌的多樣化伴隨而來的行動APP生態系統蓬勃發展,創造了企業在中國採用新的雲端/客戶應用模式利基。4G電信服務的實踐與新興的公有雲服務,將在不久的未來進一步加速行動服務的發展與用戶端/雲端架構的變革。
CIO與企業IT人員必須思考如何在不同的行動終端裝置提供一致且無縫整合的使用者體驗,並從軟體端重新獲得最佳實踐,以在整體化、模組化、目標與服務導向等不同面向取得平衡。幸運的是,中國企業在導入全新模式時,需捨棄的傳統阻礙相對較少。
7. 個人雲時代
中國的使用者逐漸接納各式各樣的個人雲服務,例如影像串流平台的土豆、社群網絡中的維信、雲端儲存,以及跨設備、跨平台進行雲端儲存和資料同步的QQ空間。然而,中國的個人雲服務與多數成熟市場的主要差異為營利模式。
目前中國市場上提供的個人雲服務多為免費提供給消費者使用,甚至包括影像串流服務。隨著中國的企業日益關注如何透過個人雲將其服務拓展至員工、合作夥伴或消費者以提升營運與增加營收,此一現狀將有所改變。
8. 軟體定義一切(Software-defined anything,SDx)
軟體定義一切IT服務(如運算、網絡、資安與儲存)自硬體底層抽離出來,因此也將虛擬化的概念擴展至一個新的階段,即所有的資料中心內的資源被抽離、合併及自動化管理。資料中心SDx的組成核心包含虛擬運算、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s,SDNs)和軟體定義儲存(software-defined storage,SDS)。
在中國,SDN在A型企業(即符合Gartner定義,積極導入新技術、資金充沛,且懂得運用IT以提升競爭力的企業)的成長相當快速,在某些大型電子商務與雲端服務供應商亦然。儘管SDS尚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其潛在商機已吸引全球的成型技術廠商(如:EMC、HP普等),而中國廠商(如:DataCore)與全球新創企業(如:Nexenta)皆已推出相關解決方案。
9. 網路規模IT (Web-Scale IT)
對大部分的中國企業而言,網路規模IT是由個人化趨勢所發展出來的新概念。消費者文化的崛起正改變企業業務的運行方式,數位行銷以及電子商務需要高效且敏捷的IT支持,考慮到中國大量的行動以及網路使用族群,IT的可擴展性將成為一大議題。上述因素對於傳統IT的可擴展性、成本以及回應速率提出挑戰。網路規模IT不只聚焦於IT相關設備與技術的擴展,同時也關注營運流程與組織架構。
10. 3D列印
3D列印透過加法製造方式,運用設備將數位模型生成實物。此市場明顯區分為三個類型:生物列印、個人3D列印以及企業級 3D列印。3D列印的主要優點在於能夠提供定製化或無法大量生產的小量物件。3D列印在中國擁有許多真正的機會,從產品設計、3D印表機製造、列印材料、生物列印,到提供專業3D列印服務。

你為何需要可穿戴式裝置?

你為何需要可穿戴式裝置?

我擔心我們電子產業中的許多人可能完全搞錯了所謂的「可穿戴式(wearable)」趨勢。在這個可穿戴式裝置崛起的時代,最重要的議題不應該是討論可穿戴式裝置的外觀該如何,而是該去理解「為何需要可穿戴式裝置?」除了能向人炫耀你戴了很酷的智慧手錶,該思考的是裝置的可穿戴性能為使用者帶來什麼好處。
不久前包括Samsung與LG都發表了第一批採用Android Wear平台的智慧手錶;該平台是Google專為智慧手錶與其他可穿戴式裝置打造的作業系統。並非試圖將一整支智慧型手機塞進腕錶中,採用Android Wear的新裝置設計是為了傳達需要的訊息、以方便快速回應;這與前一代「把智慧型手機綁在手腕上」的裝置相較,是一種進步。
實際上,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會想要一只每次一有新簡訊、Facebook新訊息或新電子郵件就嗶嗶叫的手錶?當然,我知道Android Wear智慧手錶的功能不只是通知,但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Android Wear的通知功能很像倒退回了呼叫器時代?我想很多人不會希望再一次配戴那像是電子鎖鏈的東西。
讓我們先把Android Wear放一邊,來談談GoPro攝影機。以Hero做為產品名稱的GoPro攝影機零售價在199.99美元至399.99美元之間,風靡運動愛好者,特別是衝浪、潛水、滑雪板與自行車等體育項目。這種產品感覺有點像是可穿戴式裝置的原型,是未來所有可穿戴式裝置的一個先驅典範。
GoPro這家公司最近在美國股票上市(GoPro市值目前為29.6億美元),對一家新創公司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一篇路透社報導引述了Dougherty & Co分析師Charlie Anderson的說法:「自從iPod與iPad問世以來,大概沒有一個消費性電子品牌像GoPro這樣,能在其產品領域扮演主導性的角色。」
我不太確定自己是否會跟進對GoPro的如此讚譽,但這家運動攝影機供應商確實成功地在一個明確的市場領域打出自己的品牌,而該領域是其他大型消費性電子業者與傳統攝影機製造商還不敢嘗試的。我認為GoPro最令人欣賞的,就是有想到「為何需要可穿戴式裝置?」這個問題,它的攝影機在這方面表現優異。
GoPro的滑雪頭盔用攝影機Hero 3+

GoPro的滑雪頭盔用攝影機Hero 3+
眾所周知,GoPro的創辦人Nick Woodman是因為在2002年前往澳洲旅行時,想拍攝自己在衝浪時的運動照片,所以有了創辦公司的靈感;在那個時候,市面上沒有一款攝影機能讓業餘攝影師能在運動時拿來拍攝,而且是能「穿戴」在身上的。
將一台小型數位相機放在頭盔上或是裝設在自行車等所謂的極限運動設備上,並不是Woodman一個人的願望,很多運動愛好者也渴望能在自己運動時捕捉到非常高品質的畫面,以記錄自己的「戰績」。GoPro的攝影機並不是為了「可穿戴」所開發出來的裝置,而是為了達成在運動狀態下更貼近使用者的任務,「可穿戴」才變成不可缺少的元素。
我認為新一代的Android Wear裝置製造商,都缺少了Woodman的動機與熱情,也錯失了可穿戴式裝置的真正重點;那些廠商為了可穿戴式裝置市場而開發可穿戴式裝置,但並沒有想好將智慧裝置穿戴在身上,究竟是必須或是只能說「還不錯」。
GoPro的成功也預示了誰可能主導未來的可穿戴式裝置市場。值得注意的是,Sony、Panasonic與Canon等消費性電子市場老品牌,其實都嚴重誤解了運動攝影機市場;它們的技術都是頂尖的,但卻沒能透過理解使用者的情感所向來開發運動攝影機。
如Envisioneering Group分析師Richard Doherty 所言,那些老品牌的失敗並非是缺乏嘗試的勇氣:「Sony在高價位產品嘗試過許多GoPro產品有的功能,而Samsung也開發過類似的原型,但根據我們所知,那些業者並沒有成功銷售過運動攝影機。」
那麼GoPro到底是怎麼成功的?Doherty認為,該公司正巧搭上了人們越來越愛「自拍」的風潮;而邀請某某運動名人用GoPro攝影機拍攝影片的市場行銷活動,以及積極在YouTube與公司官網發表視訊的策略也發揮了作用。
IHS Technology 的分析師Francis Sideco 則認為,軟體也是讓GoPro凸顯自己的一大成功因素:「其裝置能提供高品質視訊,並可輕易透過免費應用程式來編輯並分享視訊,產品價格也符合消費者的預期;」他指出,雖然其他競爭對手同業如Contour、Drift也做了類似的嘗試,但GoPro的行銷活動成功地讓該公司領先群雄。
不過Sideco也表示,GoPro需要維持在技術上具備競爭力的產品,同時透過定期客戶活動與視訊比賽等來培養客戶群;該公司確實也開始做到了這些:「他們的公開發行也透露了如此的戰略方向。」
如果GoPro的成功帶來任何啟示,那些將在可穿戴式業務領域取得成功的廠商,會是能理解使用者並知道他們為何要持續配戴可穿戴式裝置的;此外還有能開發讓使用者充分發揮可穿戴式裝置功能之軟體的業者。
就像Envisioneering Group的Doherty的結論,GoPro正享受著:「讓他們成功建立品牌的社交網路情感依戀,而透過傾聽裝置使用者的聲音,他們將能保持新鮮感。」我也認為,這是眾多有意開發可穿戴式裝置市場的供應商們需要學習的。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Wearable: Ask First 'Why Wear It?',by Junko Yoshida)

藍色巨人準備迎戰後矽時代

藍色巨人準備迎戰後矽時代

IBM 日前宣佈將在接下來5年支出至少3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以推動並超越矽晶片技術的極限;一位該公司半導體部門資深主管並指出,後矽時代(post-silicon era)很快就會來臨。不過IBM也表示,該筆經費並不代表該公司將增加或是展開任何新的研發項目,這是針對近來輿論對IBM尋求出售旗下兩座晶圓廠的傳言,該公司重申對核心硬體技術研發的承諾。
有產業分析師與匿名知情人士透露,IBM可能會在今年出售分別位於美國紐約州East Fishkill以及佛蒙特州Burlington的兩座晶圓廠,買主可能是Globalfoundries,而IBM也會維持其研發活動。針對以上傳言,IBM仍未發表任何評論,卻在近日透過一張技術藍圖(參考連結)重申了該公司在晶片方面的廣泛研發項目。
IBM創新長(chief innovation officer) Bernie Meyerson表示:「我們公布以上新訊息的理由之一,是後矽時代即將來臨,我們不但沒有放棄而且重申技術研發的承諾。」該公司的研發投資包括預期將應用在5奈米節點的三五族材料(III-V materials),該節點被視為是矽晶片技術的最後一個世代;此外還有3D晶片、量子電腦、神經元處理技術,以及碳奈米管、石墨烯等針對後矽時代的新材料等研發項目。
Meyerson表示:「這些研發項目不只是關於半導體本身,還有關於重塑運算技術架構的一系列承諾。」他表示,業界廣泛的共識是,今日CMOS矽晶片製程將在2020年左右進入5奈米節點的原子極限,IBM的許多研發項目是關於尋求讓硬體性能超越該極限的新技術:「實際問題在於矽技術進入極限節點之後的量子物理特性,將使其不再有效;目前對於下一步,產業界還未達成共識,不過我們還有5~10年的時間可以尋求解決方案。」
而無論接下來的基礎技術是什麼,「你仍必須在尋求解決方案的同時生產出數十億以相同方式運作的裝置;」Meyerson補充指出:「這是一個艱鉅的挑戰,而且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延伸閱讀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IBM Preps for Post-Silicon Era,by Rick Merritt)

日本電子產業IDM時代正式終結?

日本電子產業IDM時代正式終結?

富士通半導體(Fujitsu Semiconductor)、松下(Panasonic)聯手與日本開發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Japan Inc. ,DBJ)在近日簽訂了一項最終協議,將成立一家新的無晶圓廠系統晶片(system LSI)設計公司;此舉意味著日本電子產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述合作案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數十年來,日本電子業者一直沉迷於擁有自己的晶圓廠,日本晶片供應商也將開發系統晶片視為未來發展的關鍵,以擺脫僅此一招的傳統記憶體業務、朝產品多元化方向邁進;但現在,半導體製造業務已非神聖不可侵犯,富士通與松下在最近這幾年都陸續將旗下的晶圓廠脫手,甚至將藉由成立合資新公司擺脫系統晶片業務。
根據富士通與松下所公布的訊息,即將成立的無晶圓廠新公司執行長為西口泰夫(Yasuo Nishiguchi),持股比例分別為富士通40%、松下20%、日本開發銀行40%;新公司員工數約2,800人(其中700人來自松下的系統晶片事業部門),預計在2014財務年度第四季開始營運。
但官方新聞稿似乎還是遺漏了許多重要訊息,留下來的疑問包括新公司的晶圓代工夥伴是否包括英特爾(Intel)在內、特別是其14奈米製程?此外富士通與松下也未透露新公司將會開發那些汽車應用相關IC?還有Unifier平台──松下針對數位消費性裝置應用所開發的ARM核心SoC──是否會成為新公司的系統晶片基礎架構?
以下是六個EETimes美編輯在日本向富士通與松下發言人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的回應:
問題一:新公司是否會履行松下與英特爾之間的14奈米製程代工協議?
對此一位富士通發言人表示,他對相關細節不清楚;松下發言人則表示:「將松下系統級晶片(System LSI,SLSI)部門與英特爾之間所達成的協議轉移至新公司,是合乎邏輯的思考。」
在稍早之前,松下SLSI事業部門總監岡本(Yoshifumi Okamoto)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我們將透過合作、利用英特爾的14奈米三閘電晶體(Tri-Gate)製程技術,為下一代的SoC帶來提升的性能與功耗優勢。」當時岡本並未提到松下與富士通將成立的新公司,而事實上松下在其中的持股比例也只有20%。
問題二:松下的Unifier將成為新系統晶片設計公司的產品之一嗎?
Unifier是松下的工程團隊所開發的一個公用平台,能提供電視、DVD播放機、手機等各種不同的數位消費性產品應用,大幅提升SoC軟體的重複使用率;該平台包含系統晶片硬體(CPU核心、視訊邊解碼器)與軟體(作業系統、韌體)。
而針對新公司產品是否包括Unifier平台的問題,松下發言人謹慎表示:「還有待觀察,一切細節需要在新公司內部進行討論。」
問題三:新成立的公司將開發哪些類別的系統晶片?
在今年稍早松下、富士通的一份聯合聲明中,兩家公司透露了一系列將鎖定的技術領域包括:1. 高性能解決方案(包括支援雲端基礎架構如超高速網路的性能伺服器以及核心技術);2. 虛擬與影像解決方案(新一代數位電視以及影像識別應用);3. 無線解決方案(支援無所不在網路之行動與超低功耗無線連結解決方案)。
不過身為母公司之一的松下現正試圖擺脫傳統的消費性電子業務,如數位電視與手機,因此新公司究竟將會開發那些數位消費性系統晶片,還未真正明朗化。
問題四:新公司是否會開發車用SoC?
針對此一問題,富士通發言人肯定的表示,汽車儀表板與顯示器使用的系統晶片會是新公司的開發項目之一;他指出:「車用ASSP是富士通半導體的強項。」而松下則並不打算將汽車相關元件業務轉移至新公司,該公司發言人表示,將保留旗下的汽車與工業系統(Automotive and Industrial Systems,AIS)事業,晶片設計團隊也不會轉往新公司。
松下汽車相關元件包括影像感測器、車用LED,以及功率半導體、高性能大功率元件等,都將保留在母公司;而松下系統晶片事業群的大部分都會轉移至新公司,該部門主要是開發消費性產品應用SoC,其中四成業務為電視、25%為藍光產品、手機與調諧器各佔10%。
問題五:新公司將如何獲利?
在官方新聞稿中,新公司特別強調擁有「世界級管理資源」,並將專注於獲利,擴展業務至全球市場,爭取在數年之內讓公司股票公開上市(IPO)。新公司的執行長西口泰夫並非來自富士通或松下,他先前曾擔任京瓷(Kyocera)執行長,後來則在一家私募股權公司──頗負盛名但也受爭議的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擔任主管,負責搜尋日本當地的收購標的。
根據富士通半導體與松下相關業務目前的營收估計,合資新公司年營收可達到1,500億日圓;新公司不會有自己的晶圓廠,將以無晶圓廠模式經營,但這並不能保證其獲利能力,也不能確定其客戶群能超越兩家母公司的現有客戶。
在全球眾多晶片供應商都積極爭取汽車電子領域不斷成長的商機的此刻,這家新公司的汽車晶片也不一定能在強敵環伺中保證獲利;松下就不打算將汽車晶片業務轉移至新公司。而據了解,在兩年前成立合資新公司的計畫首度浮現時,富士通原本想邀瑞薩(Renesas)加入新公司,但瑞薩卻決定走自己的路、維持在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的領導地位。
問題六:富士通半導體與松下將會各自留下哪些晶片業務?
富士通半導體將保留的是記憶體業務,主要是FRAM與FCRAM;該公司表示,FRAM擁有非揮發特性,且高速寫入性能優於SRAM。富士通自1999年就推出FRAM,目前有兩條產品線,分別是串列介面(I2C、SPI)以及並列介面產品。
富士通的FCRAM (Fast Cycle RAM,快速週期隨機存取記憶體)則以低功耗特性為訴求,擁有低功耗DDR SDRAM介面或PSRAM (pseudo SRAM)介面兩種產品。因為FCRAM具備低功耗與高速資料傳輸功能,富士通一直認為該技術是數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理想記憶體,如數位電視、數位攝影機等需要大量數位資料高速處理的裝置,此外也適合手機等行動裝置應用。
除了將在新合資公司開發的系統級晶片,還有已經出售給Spansion的微控制器(MCU)與類比元件業務,富士通半導體表示該公司未來只會專注在記憶體業務。而松下將保留的半導體元件業務,則是鎖定汽車與工業應用領域。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Fujitsu-Panasonic Co.: 6 Things Left Unsaid,by Junko Yoshida)

炬力集成將一分為二、退出美國股市

炬力集成將一分為二、退出美國股市

據業界消息,中國晶片設計業者炬力集成(Actions Semiconductor)打算將公司一分為二,並且從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Nasdaq)下市。此舉意味著這家中國無晶圓廠IC業者邁向了一個新階段,反映了該公司所面臨的「生長痛」(包括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內部衝突),以及管理團隊打算透過變成兩家私人中國本土企業來符合取得中國政府補助資格的意圖。
炬力集成在7月底發表新聞稿表示,因為「日程衝突」,該公司將第二季(截止於6月30日)財報發布日期延後至8月15日;而根據EETimes美國版的調查,財報發布日期延後是與該公司大規模企業重整有關,需要與公司員工協商在新架構下的股份分配問題。而炬力集成在截稿前都未對此提供任何回應。
傳言炬力集成將依據產品線來拆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將專注於多媒體應用──包括MP3/MP4播放機、藍牙/Wi-Fi音響等等;另一家公司則是鎖定平板裝置、OTT (over-the-top)機上盒等應用市場。
自2011年上任以來,炬力執行長周正宇(Zhenyu Zhou)藉由進軍Android 平板裝置市場,位公司帶來了正急迫需求的目標領域;在此同時,炬力的多媒體業務部門仍在傳統的消費性電子市場包括MP3/MP4播放機領域佔據有力地位。因此炬力的拆分大致會以軟體平台為界線,也就是分別為Android與嵌入式。然而,就像中國很多廠商一樣,追逐非蘋(non-Apple)市場商機的炬力也面臨了進退兩難的窘境。
炬力無意戀棧傳統MP3/MP4播放機市場,但該多媒體業務成長性雖有限、利潤卻不錯;另一方面,Android平板裝置市場雖代表該公司未來更高成長性,但此業務必須與眾家無晶圓廠晶片同業在價格上激烈廝殺,競爭對手包括中國本地的全志(Allwinner,總部同樣位於珠海、是由前任炬力主管創立)、瑞芯微(Rockchip),還有台灣的聯發科(MediaTek)。
據中國產業界消息來源表示,上述炬力兩大業務部門的員工,常因為加薪以及業務時程等問題發生衝突;炬力期望透過將公司一分為二,讓兩家公司能專注於各自的領域與經營:「而新公司的管理團隊也將會獲得獎勵(將會發行新股)。」
炬力的平板裝置/OTT機上盒部門據說正熱衷於新應用開發,包括可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以及Chromebook等;其中可穿戴式與智慧家庭產品將會採用Android Wear OS平台,Chromebook則是採用Chrome OS,兩者都是來自Google。
最近炬力取得鎖定64位元平板裝置市場的ARM Cortex-A50處理器核心授權,該公司在公佈此訊息時透露,首款採用該核心的SoC將會在2014年底問世,使該公司成為「全中國第一家推出ARM核心64位元平板裝置處理器的晶片設計業者」。消息來源指出,炬力的平板裝置/機上盒部門正在與Google協商,期望能讓其64位元ARM核心處理器的應用超越Android平板裝置,並透過最佳化讓該元件提供Chrome平台更好的支援。
尋求中國政府資金補助
而由於中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積極扶植本土晶片產業,使得當地晶片業者的主管們競相「耍花招」以爭取大筆補助金。根據中國產業界多個消息來源,中國政府提供晶片產業的補助金應該不會是透過指定分配來發放,各方所達成的一個共識構想是成立「基金」,讓專業的投資人來判斷那些中國半導體企業值得被投資;而這些投資案也是由投資人、而非政府負責監督,因為投資人會更期望投資案有實際收益。
在中國企業據說在美國股票市場越來越不受美國投資者青睞的此刻,炬力看來是其中一個轉往其他方向尋找資金來源的中國無晶圓廠晶片業者。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Actions to Split in Two, Break Up With Nasdaq,by Junko Yoshida)

樹莓派創辦人深入台灣「自造世代」

樹莓派創辦人深入台灣「自造世代」

隨著「自造者」(maker)潮流湧現,自主設計已成為諸多年輕世代的夢想,而樹莓派以推廣青少年電腦教育的初衷為自造者 實現了可能的創意。樹莓派為僅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單板電腦,麻雀雖小,卻具備電腦同等功能。產品甫一推出即席捲全球,迅速累積大量用戶;而因應產品的使用者逐漸拓增,樹莓派已先後推出計算模組、 model B+ 等多個版本以符合全球市場趨勢。
Raspberry Pi 基於ARM CPU 及 Linux 系統,以 SD 卡為硬碟,擁有多元位的轉接埠,舉凡RCA端子到HDMI影音接口,都能以卡片式主機板彈性化地被制定成各種規格需求。只需要將 Raspberry Pi 連接到鍵盤及顯示器或電視,即便是新手玩家也能靈巧運用它開發出程式、遊戲和各種應用等。

「樹莓派基金會」(Raspberry Pi Foundation)創辦人—艾本.厄普頓(Eben Upton) 日前受Electrocomponents plc 集團旗下RS Components (RS)公司邀請在大中華地區展開參訪行程,並於8月中旬與台灣工程師及樹莓派(Raspberry Pi)用戶進行面對面的深度對談,同時揭示新款樹莓派的產品特點。
艾本.厄普頓在日前的記者會上發表演說,分享樹莓派開發板及的源起、發展歷程以及未來的規劃:
很開心來到這裡與我們的經銷商夥伴RS Components一起參加此次的樹莓派發表會。從我們發佈第一款樹莓派算起,這兩年半以來,我們看到全世界都對我們的產品抱持著高度的興趣。中國大陸和台灣是歐洲以外最強勁的市場,我很期待看到大家又基於樹莓派開發了哪些最新的應用。
今天我將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樹莓派的歷史,並與你們分享基於樹莓派開發的專案當中,我最喜愛的其中幾項。另外,我還會向你們展示新款樹莓派 model B + 。此款產品於今年7月發佈,相較之前的B版本,在設計上有許多令人興奮的改進。最後,我還會講講我們在2014年接下來的計畫,以及未來幾年的規劃。
對我而言,開發樹莓派已走過了八年的路途。這段路途始於我2006年在劍橋大學任教期間。我們發現,每年報考電腦科學科系的高中生越來越少,而且,這些學生的技能愈發不盡如人意:在1995年,當時來大學報到的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會程式設計了,然而十年後的現在,很多人只會設計簡單的 HTML 網頁。
我們到現在仍然不知道這種技能衰退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的推測是,隨著 Commodore 64 、 Apple II 代和 BBC Micro 這種8位和16位元的微型電腦被遊戲機和個人電腦所取代,學生們的臥室裡不再擺放著可以支援程式設計的電腦, 這使得他們沒有管可以接觸程式設計領域的管道。因此,2007年,我們開始著手開發一個設備來填補這個空白。
我們期許所開發的設備計畫必須滿足四項標準:首先,它必須可以支援程式設計, 而且盡可能地使用很多程式語言。其次,它必須讓孩子們覺得有趣,對我們來說就是能支援遊戲和影音。第三,它必須夠精巧、夠健全, 讓孩子們可以隨身帶到學校去。最後,它必須夠便宜,所以我們把價格定在25美元,因為這和一本教科書的價錢差不多。
2008年時,我離開劍橋大學,開始為博通公司(Broadcom)工作,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之一。博通開發手機顯示卡,而這些晶片正適合開發我們想要的設備。當年我們有6個合夥人共同創立了樹莓派基金會。我們選了『樹莓』(Raspberry)這個詞,是為了向其他以水果命名的公司致敬,例如Apple、Acorn等。而 Pi 象徵的是程式設計語言 Python 。
2011年5月,當時我們的設備已經初步成形了。我們想把BBC的商標印在上面,但是基於法律方面的因素,我們並不能這麼做。然而BBC記者Rory Cellan-Jones把樹莓派的影片放到了他高人氣的部落格上,僅僅兩天之內,這影片就獲得了60萬次的點閱率。因緣巧合之下,我們就向 60萬人許下了承諾:我們會為他們打造一個25美元的電腦。

在2011年剩下的日子裡,我們都想盡辦法打造一個只要25美元的樹莓派,我們的工作地點就選在中國。我們6個人投資了25萬美元,相當於製作一萬台機器的資金,我們本來以為用幾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這些產品賣出去。然而,在2012年初發佈產品之前,RS Components公司同意透過經銷代理的方式為我們生產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因為我們在發表第一天就賣了十萬台!
2012一整年,我們和合作夥伴都非常努力地完成訂單需求。頭幾個月還有供不應求的狀況,於是我們為每一台機器分配了人力, 到年底的時候, 產品供應就達到了需求。
到了第二年,即2013年時,我們把精力集中在提高樹莓派上的 Linux 軟體的品質上,以打造更好的用戶體驗。我們基金會聘請了幾位老師來撰寫高品質的教材, 並且跟政府部門講解了電腦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還發表了5百萬像素的相機和 NOOBS 。

樹莓派裡面的博通 Broadcom BCM2835 晶片帶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影像處理器,這個處理器目前還被使用在很多高階的 Nokia 手機上。去年,我們發佈了一款售價為25美元的定焦鏡頭頭模組。這個鏡頭模組能夠拍攝5百萬畫素的 JPEG 影像, 或者錄製每秒30格畫面的高解析度影片。我們很期待看到大家會如何利用這項新功能。
這款運算模組是樹莓派的核心,被包進 SODIMM 裡。開發者可以透過放置一個 SODIMM 連接器在他們的印製電路板上, 將該模組併入他們自己的產品, 然後就可以享受樹莓派低成本、高品質的軟體支援了。

B+ 版本是最新一代的樹莓派,比起B型板具備更多的 USB 介面、更多的 GPIO 介面、音效、尺寸規格以及更低的耗電量。
我們在2014年接下來時間裡還有更多計畫,包括繼續改進樹莓派的 Linux 軟體、編寫更多教材、發佈一款 LCD 顯示器配件,在海外推廣樹莓派,尤其是在中國、台灣、印度和巴西。
每款樹莓派都內建免費的沃爾夫勒姆研究公司的(Wolfram Research)數學軟體。沙盤遊戲「我的世界」Mojang公司為樹莓派開發了一款特別版的 Mine Cra[,還帶有程式設計功能。藝術家可以使用樹莓派來控制裝置,比如倫敦東區金絲雀碼頭的這個裝置。或者利用樹莓派的鏡頭模組,再加上一個望遠鏡,就能拍攝令人嘆為觀止的月亮照片。
此外,傑夫‧海史密斯(Jeff Highsmith)為他的兒子們建造了一個任務控制台和太空飛船。我認為他是史上最棒的父親。 當然還有很多家長傳送了他們孩子的照片給我們,這些照片帶給我們很多快樂。如今,使用樹莓派學習程式設計的兒童來自全世界!